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张生林是参与老关角隧道修建的原铁道兵十师战士,他曾为了抢救一名遇险的战友,被塌落的石块将左脚和右臂砸成粉碎性骨折。复员后,他转业到铁路部门工作,在近40年的岁月里,将自己和青藏铁路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的战友们都还没看到隧道开通就牺牲了,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士,我也要把关角隧道守护好!”他和工友们一起在关角沟默默坚守,直到2015年初,站完了作为铁路职工的最后一班岗,离开了守护一生的关角隧道,光荣退休。
为了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关角隧道工区养护人同样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2019年任职关角隧道线路工区副工长的吴瑞青就是这个集体中的典型代表。
1984年,刚满20岁的他背起行囊来到了关角隧道工区,在苦寒的关角山麓坚守了36年。“那时条件艰苦,住的是帐篷,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水是隧道内排出的地下水,我们的工作像是‘土老鼠’,常年与黑暗为伍,在隧道里面是没有时间感的,但大家的干劲都很足。”吴瑞青说道。工作中吴瑞青是出了名的“不怕吃苦、不怕问题、不怕困难”,36年的风雨磨练,让他从毛头小伙到技术骨干,从普通工人到工区工长,和工友们扛起了守护关角的重任。
科学养护,精简细修
精神在传承中丰富发扬
“使用激光测距仪时,手法要灵活,偏转角度不易过大,观察要更细致,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在2019年车间标准化建设交流会上,关角隧道工区工长沈通峰向青工示范。2014年12月28日,历时7年建设的新关角隧道正式开通运营,新隧道横穿关角山脉,将原来74公里的展线区间缩短为现在的32公里,运行速度由60公里/小时提升到140公里/小时,旅客列车通过关角山的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大大提高了青藏铁路的运输效能。如今,新隧道线路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和整体道床的设计方式,维修标准同高铁一样,高原铁路职工使用激光测距仪、轨道检查仪等先进设备来对隧道进行维护,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技术设备升级的同时,曾经激励一代代关角人团结奋斗的“关角精神”也在时代的脚步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工区职工们本着科学治理、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的工作原则,坚持技术精湛、养修精细、线路精品的“三精”维修理念,形成了“团结、奉献,精准、创优”的新时代班组精神。
引领示范,攻坚克难
精神在岗位上深入人心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工区职工成为了关角精神的实践者。
2019年春运期间,由于行车密度增加,线路设备的维护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长,沈通峰带领职工们认真结合线路检测数据,科学分析线路病害,实现“对症下药”,把关键处所线路设备定位“党员包保示范线路”,组织工区党员技术骨干进行攻关。许多青年党员主动放弃春节回家休息的机会,主动投入安全生产,经过不懈的努力,线路设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隧道线路动静态检查的优良率持续三个月达到了100%,精检细修的养护理念也在全体职工心中扎下了根。
“线路毫厘不差,准确对标立行”是关角隧道工区职工的座右铭。在关角精神的引领下,大家用共同的追求和信念凝聚成强大合力,为确保高原长隧的安全畅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四十七载岁月中
一代代关角隧道工区的铁路人
始终以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
坚守在关角山麓
守护着雪域天路的平安畅通